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

處理幼兒偏食 先了解成因



我日常工作上,接觸不少幼兒飲食問題的個案,弄致家中吵吵鬧鬧,吃飯也不得安寧。幼兒期的發展階段,對身邊事物好奇,加上專注力短和自主意識增加,很多幼兒的飲食問題會漸漸浮現。

偏食是最常見的幼兒飲食問題之一。何謂偏食,沒有清晰科學定義,但以營養角度來說,未能全面地進食五大食物種類,例如不吃蔬果,又或是食物比例失衡如偏愛吃肉類多於蔬菜,都可泛稱為偏食。要針對性有效地處理幼兒偏食,首先要了解背後的成因。以下是常見的偏食成因:

口部肌肉機能因素
u        小朋友是否不喜歡咀嚼,只愛飲奶或流質食物?
u        小朋友是否常常吐出食物,不願吞嚥?

偏食問題是心理,習慣還是生理因素,首先要撇開生理因素如病理或口部肌肉發展遲緩等原因。小朋友不願吃某些食物,特別是抗拒需要咀嚼的固體食物,父母需要留意,是否所有同類質感的食物都有這個情況。有機會是小朋友的口部肌肉發展不佳引起,可能需要轉介致言語治療師作評估。

幼兒性情氣質
u        小朋友是否屬於觀察型,不太容易接受新事物?
u        小朋友是否感官特別敏銳,對陌生食物質感,反應都會很大?

不同個性的小朋友,對食物的態度反應都不一樣。以慢熱型的小朋友為例,他們對陌生的事物和人物,偏向審慎先觀察後行動,不容易嘗試及接受新事物,對食物的反應亦是一樣。這類型的小朋友需要增加對食物的熟悉感,來處理偏食問題。另一類的小朋友,屬於感官敏銳的小朋友,對一些未熟悉的食物質感,味道,型態感到很抗拒,不願嘗試。

照顧者的餵食方法
u        照顧者是否過份遷就小朋友的口味,就是為了要小朋友多吃一點?
u        照顧者是否提供過多份量的食物,並嘗試餵完所有食物?
u        照顧者自己吃得均衡嗎?

照顧者的餵食方法和反應,很多時候就成為了小朋友偏食的原因。例如照顧者眼見小朋友不吃某些食物,便不再烹調那些食物,過份遷就小朋友的口味。但漸漸小朋友不再接觸到那些食物,自然變成了偏食。又例如照顧者烹調食物份量過多,並會嘗試餵完所有份量,令餵食時間過長,尤其是健康食物一般味道較清淡,自然令小朋友提不起興趣進食。另外就是照顧者是小朋友模仿的對象,照顧者自己吃得不健康,小朋友自然也容易偏食。

環境因素
u        是否常常需要需要電視或玩具佐飯,才可令小朋友好好吃飯?
u        小朋友與家人分開吃飯,沒有人陪伴進餐?
u        進食氣氛是否緊張甚至不愉快?

小朋友長時間與家人分開吃飯,吃飯便成為沉悶沒趣的任務,有時候餵食者更利用玩具或電視來「送飯」,希望可以好好餵完一餐飯,對大人和小朋友都是一種壓力。吃飯是一家人共聚天倫的機會,除了享受食物,應該是家人交流分享的愉快時間;父母無論怎樣忙碌,都不要輕易放過這段親子時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