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10日 星期五

一家人同枱吃飯的重要


常有苦惱家長尋找我的意見,因為家中幼兒對進食提不起興趣,除了日益消瘦以外,還令照顧者在餵食方面有很大壓力。進行治療時,除了考慮食物配搭和進食技巧以外,我必定會建議,一家人應多一同吃飯。

這是我常會觀察到的現象。香港不少家庭的父母早出晚歸,幼兒又要早上床睡覺,便由照顧者如工人或祖父母先餵食。亦有父母因為下班太疲累,餵飯這種「煩瑣事」,便儘量交由其他人代勞。

但值得留意的是,上一代的兒童偏食問題好像沒有這麼嚴重﹝亦可能是現今廣告令人有這個感覺﹞,似乎我們這一代愈緊張小朋友的飲食,小朋友的飲食狀況就愈不濟。

其中一個原因,可能是小朋友缺乏與其他人進餐的學習機會,尤其是獨生兒。小朋友學習的重要方法是觀察性學習﹝observational learning﹞,即是看見其他人的行為,自己便照著做;父母吃甚麼,自己便吃甚麼;父母自己食飯,小朋友便有自我餵食的意識,不會期望有人追著自己餵食。這亦是父母要做好榜樣的原因。獨生兒見不到兄弟姊妹正常吃飯,又不常與父母吃飯的話,自然不會學懂餐桌上應有的行為和禮儀。對他們來說,吃飯是麻煩和沉悶的事情,既孤獨又不好玩;如果不吃飯被人責罵的話,吃飯更是令人討厭的事!

因此,如果可以的話,應有人與小朋友一同吃飯。吃飯本身是一件開心的事情,也是一個家人共聚交流的親子機會。有部份家長,為了堅持小朋友早睡早起,可能八時多已經上床睡覺了,因此不能一同吃飯。但父母早出晚歸,小朋友太早睡覺,豈不是更缺少親子時間?如果可以的話,小朋友遲睡一個小時沒有甚麼大不了,但親子時間卻是無價。即使未能與父母兩個一起吃飯,即使其中一位也好。

當然,一同吃飯的基本原素,是愉快的進食氣氛。不值得為了小朋友吃多少而吵吵鬧鬧;恆常都是如此,更可能令幼兒把進食和負面的情緒連繫起來,成為長期對進食失去興趣。其實,一般幼兒是自主意識強的小人兒,不會因為大人的責備,而多吃一口。所以,同枱吃飯時,碰到小朋友不願進食,嘗試處之泰然吧,畢竟健康的飲食行為跟其他範疇一樣,都是需要耐性和時間培育的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